之前咱们讲了八路军第120师最早的两门山炮,其中第一门缴获自1938年3月的三井战斗,第二门缴获自1938年11月的滑石片战斗(实际是两门炮拼出来的)。
当时的山炮装备在日军的联队级以上,不过实战中会下放到大队级部队。
三井战斗是击败了日军第26师团独立步兵第11联队第1大队,滑石片战斗则是击败日军第109师团第107联队第3大队。
大家都知道,全面抗战初期的日寇很不好打,其在战败前往往会损坏武器;所以即便缴获到步枪都殊为不易,而缴获到山炮可想当时日寇的溃败情形。
而除了这两门山炮,关于全面抗战之初第120师的其他炮兵,咱们也简单提过。
第一:1937年刚改编时编制表上的第120师炮兵营,其实并不是真的炮兵营,而是陕北红27军一部改称的,因为根本没有炮,所以就是纯步兵;而且不久之后,这个炮营就又改为留守兵团的警备团了。
第二:1937年刚改编时第120师真正的炮兵所装备的只有迫击炮,数量上只有4门,炮弹则有86发;本文,咱们重点聊聊这几门迫击炮的情况。
迫击炮在当时的国内军队中是常见的火力支援兵器,从中央军到杂牌军均有装备,只是数量多少的问题。
以中央军嫡系部队的迫击炮配备标准来说,是装备到营级,即每个步兵营有一个二门制的迫击炮排,全团装备6门迫击炮,全师(二旅四团制)装备24门迫击炮。
地方杂牌军方面,通常是在团级编一个迫击炮连,以装备4门炮的情况居多。
当然,也不是所有地方军都可以如此配置,比如川军的某些部队装备较差,迫击炮的装备量便不太乐观。
而八路军第120师的情况则是全师总共才4门迫击炮,这个装备量不及中央军嫡系的一个团,只能凑出地方军一个标准团属炮连的量。
那第120师的迫击炮具体该如何装备?
以编制计,第120师下辖4个步兵团外加1个教导团和直属营,直属营肯定配备不到迫击炮,教导团也没有。
在下辖的4个步兵团中,计有第715团、第716团、第717团、第718团,其中第718团留守陕甘宁,没有装备迫击炮。
开赴前线的3个步兵团中,第717团也没有装备迫击炮。
所以4门迫击炮分别装备在第715团和第716团中,两个团各自编有一个迫击炮连,分别配2门迫击炮。
因此,名义上虽然是迫击炮连,但实力其实是排。
在炮少的同时,更关键的是炮弹也不多,一共只有86发,平均每门炮只有二十来发弹可用。
这样的备弹量显然是无法支撑大规模作战的,甚至小规模战斗每门炮最多也就打几发炮弹。
而几发炮弹的火力支援够吗?显然不够,不仅要考虑命中率的问题,还有目标覆盖和毁伤效果的问题。
可炮弹不够就不打了吗?不,还有枪弹;而枪弹也不够呢?只能是白刃相接了。
第120师第716团在雁门关方向伏击日军时,迫击炮连就参战了,这是第120师炮兵对日寇的首战。
炮兵参战所执行的任务是:对日军车队的头、尾实施拦阻射击,对中间的车辆拦腰轰击。
如果炮多、炮弹多,那么仅靠火力轰击就可以大量杀伤日军,并毁坏其车辆。
然而炮弹数毕竟有限,所以在必要的火力打击后,第716团第3营就展开了冲锋;最终毙伤敌300余人,击毁汽车20余辆。
在激烈战斗中,第716团团长贺炳炎的衣服都被子弹穿过,警卫员则被机枪打倒身负重伤;此外还有50名干部战士牺牲,50余人负伤(另有牺牲61人、负伤51人的数据)。
由于日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赶到,第716团撤出战斗。
此役战果不小,但我之损失也不轻,而且冲下去牺牲的干部战士遗体也没能抢运出来,只把伤员背了回来。
试想当时若炮弹足够,很多干部战士的伤亡就可以避免了;所以先辈们的抗战殊为不易,今天的我们一定要铭记这些历史,不忘先辈们的付出与牺牲。
京海配资-京海配资官网-配资优选-炒股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